综合新闻

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杨凌召开

副标题:

时间:2019-12-24  来源:水保所重点实验室文本大小:【 |  | 】  【打印

  1220,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杨凌召开。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中国工程院山仑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邵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张佳宝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水保所刘国彬研究员,华中农大蔡崇法教授,中国农大雷廷武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占斌教授出席,为实验室的发展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助推发展。 水保所所长冯浩主持开幕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韦革宏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他表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区域土壤侵蚀过程与定量评价、旱地农业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关键带水土过程与资源利用、脆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效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在国内外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校“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对于打造重大标志性成果的学科高峰与人才高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重点实验室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标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在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成果产出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同类实验室之间的差距。韦革宏恳请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感谢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全力支持重点实验室迈上新台阶,为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科院前沿局地学处处长段晓男代表中科院致辞,他首先感谢学校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感谢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实验室发展所给与的战略性指导,同时对实验室将来如何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今后能够取得更大成绩,并表示中科院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实验室发展。

               

                                    学术委员会现场

              

                                     冯浩主持会议 

            

                                       韦革宏致辞

            

                                       段晓男致辞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实验室主任刘宝元教授所做的工作报告,以及张加琼、吕肖良、李世清、邓蕾分别做的“指纹识别风积物来源”“多尺度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实验进展及其在旱地农业的应用”“旱地作物水氮高效利用的调控”“退耕还林(草)的固碳效益与影响机制 ”的代表性学术报告,委员们围绕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未来目标等提出了战略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随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傅伯杰院士主持评审了2020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形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与会代表点评

            

                                  与会代表点评

            

                                刘宝元、李世清等作报告

  2019年,实验室紧密围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旱地农业与绿色发展、水土过程与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恢复及恢复生态四个研究方向,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实验室向国家提交的重大政策建议《关于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与风险管控的建议》得到国务院李克强总理、胡春华副总理重要批示,是实验室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体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春兰副总理到实验室调研,对实验室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青年人才计划项目、优秀青年人才及毕业博士生5名,青年科技人才比例增加;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取得新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1项;主导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项,到位经费达6500多万元;在各类项目支持下,实验室获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特别在流域土壤侵蚀定量估算技术与方法、黄河水沙关系及泥沙来源辨析、黄土区关键带水文过程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从分子、个体、群体等不同尺度揭示了旱地作物高效绿色生产机制,形成的栽培模式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构建了基于植被功能性状的新一代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全球尺度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评估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发的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等仪器设备,在国内外得到应用,推动和引领了水土流失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精准化,建立了黄土高原11个野外试验站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的联网观测系统,从径流泥沙观测到生态系统全要素、多过程实现了实时联网监测。在GCBESTESSD等国际Top期刊,本年度共发表SCI论文249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80多篇;与国外专家及海外研究机构合作发表论文数显著增加;获批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一级学会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主办(承办)了8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神木侵蚀与环境实验站获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批)。 

  中科院、学校和水保所从各方面,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改善、学科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力度,强化学科交叉,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发展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合   影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