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队伍

研究团队介绍

副标题:

时间:2014-06-30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研究团队介绍

  1.“土壤侵蚀动力过程模型与土壤侵蚀调控”研究团队(土壤侵蚀团队):

  团队负责人:史志华

  团队成员:李占斌、雷廷武、史志华、刘普灵、杨明义、王占礼、郑粉莉、何洪鸣、王文龙、张风宝、武高林、方怒放、谢永生、张光辉、李忠武、刘刚、王兵、张加琼、杨艳芬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近十年来尤其是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后黄河水沙锐减这一科学问题,以定量辨析自然和人为活动耦合作用下的黄河水沙变化原因为突破口,深化研究黄土高原坡面-流域-区域侵蚀机理与过程,建立有特色的黄土高原流域分布式侵蚀预报模型,阐明近百年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黄河健康维持的对策。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 坡面侵蚀形态发生及演变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建立侵蚀形态发生演变过程动态数值模型;提出细沟间侵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等坡面不同侵蚀形态发生的动力临界阈值。

  (2.)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研究坡面径流发生、径流泥沙向各级沟道汇集、水沙输移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坡面侵蚀产沙耦合机制,形成以径流侵蚀动能为统一参数坡面、坡沟和流域的分布式侵蚀沙模型。

  (3) 黄河水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机制。研究黄土高原侵蚀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黄河水沙主要来源及其演变过程。阐明黄河水沙对黄土高原侵蚀环境演变过程的响应。

  2.“侵蚀和干旱逆境下土壤物质循环与调控机制”研究团队(交叉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文兆

  团队成员:邵明安、王全九、黄明斌、谭文峰、刘文兆、韦革宏、宋进喜、安韶山、赵允格、樊军、魏孝荣、王百群、朱元骏、郑纪勇、赵巍、方临川、王颖

  主要研究内容:

  (1) 侵蚀与干旱条件下土壤物质运移规律。明确不同地理区域及立地类型条件下植物的水分来源及土壤-植物系统水分运动特征;研究植被—侵蚀—土壤的互动作用,不同区域农林草地土壤养分循环、碳循环过程及机制,生物结皮形成对土壤水分养分运动的调控作用;研究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物质运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探明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的土壤物质的迁移转化特征。

  (2) 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文环境的影响评估。分析旱地生产力改变对地块尺度及小流域尺度水量平衡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源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等对流域及区域尺度水循环的影响、趋势及调控对策。

  (3) 侵蚀和干旱逆境下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几种提高旱地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方法,对黄土区旱地水肥环境进行有效调控,降低坡面养分流失和环境风险,为黄土高原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物质迁移过程的有效调控和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定量评价土壤退化对旱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发土壤质量改善与提升的综合技术措施;分析旱地生态农业对调控土壤侵蚀环境的作用,发展兼顾水土资源保持与利用的旱地农业理论及技术体系。

  3.“植物对旱区多变低水环境整体适应性及水肥高效利用”研究团队(旱农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岁岐

  团队成员:山仑、上官周平、邓西平、张岁岐、李世清、李秧秧、冯浩、张树兰、王仕稳、殷俐娜、沈玉芳、徐炳成、李红兵、王楠、岳善超、陈娟、邓蕾、方燕

  主要研究内容:

  (1)黄土高原作物抗旱分子机制研究。克隆起关键作用的新型抗旱基因,阐明基因功能,创新作物种质资源,促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旱地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2) 旱地作物生产力稳定提升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植物体内水分、养分传输机制及其调控;干旱缺水环境下不同基因型作物生产力形成过程、差异及其机理,阐明作物整体抗旱机理。

  (3) 构建同时实现旱作高产和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在前面两方面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田间试验及验证,建立主要作物单产提高15-20%以上、养分水分生产效率增加20%以上的栽培技术体系,提出技术规程和标准。

  4.“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环境效应及调控”研究团队(植被建设团队):

  团队负责人:杜  盛

  团队成员:赵忠、刘国彬、唐明、程积民、张晓萍、陈云明、杜盛、马永清、焦菊英、袁志友、王力、许明祥、王国梁、邱莉萍、薛萐、曹扬、张超、何红华、韩凤朋、李国庆、王蒙

  主要研究内容:

  (1)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水文效应及其机制。 研究分析该区域典型植物群落的蒸腾耗水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植被恢复对深层渗漏的影响,阐明区域土地覆被恢复的水沙效应,科学评估各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2)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碳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分析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动态、碳循环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经营措施的响应,阐明典型林草植被生态固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壤碳演变的关系,探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固碳的潜力与机制。

  (3)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环境效应综合评价及恢复模式:研究分析典型植被类型恢复过程、人工促进措施及综合环境效应,提出区域内各降雨量梯度、自然地理环境类型所对应的具有稳定生态功能的林草植被类型,构建不同区域植被恢复模式,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