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室科研人员参加第五届国际干旱大会(InterDrought V)

副标题:

时间:2017-03-06  来源:水保所重点实验室文本大小:【 |  | 】  【打印

  2017年2月20-26日,受第五届国际干旱大会组委会邀请,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地农业创新项目和111引智项目及资助下,我室邓西平研究员、冯浩研究员、王仕稳研究员、沈玉芳副研究员、岳善超博士一行参加了在印度海得拉巴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干旱大会。国际干旱大会是国际作物抗旱研究领域最大规模的系列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主题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干旱下的植物生产力、水分限制条件下的育种、水分限制条件下的农艺管理等,本次大会有来自56个国家、200多个组织单位900多名科学家参加。

  本次大会由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ICRISAT)主办。大会分为Setting the biophysical context: Climate / Soil constraints、Maximizing dryland crop production: crop design 等8个主题,包括50多个学术报告。我室岳善超博士在Session Ⅷ做了题为“Effect of plastic film mulching and nitrogen on N2O emission in dryland maize”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IPPN workshop on precision phenotyping for improved stress tolerance 等8个独立的Workshop,共有55位科学家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另外,本次大会还收到了469墙报展示。我室王仕稳研究员做了题为“Glycolipids remodeling involved in the drought-induced leaf senescence in maize”墙报展示。

  本界大会参会代表的报告与以往相比较涉及的研究主题更为广泛。大会成果在作物抗旱领域研究展现了本领域研究的一些新的趋势和热点。从研究手段上,表型组学在抗旱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研究小组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微观机制研究上,表型组学和转录组学相结合研究在作物抗旱领域活跃,而以往的研究热点抗旱基因克隆,功能及转基因抗旱作物研究明显弱化;在旱区作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本届大会成果众多,表明未来旱区作物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更为紧密成为本次大会的另一大特点,部分以往从事基础研究小组展示了其通过基础研究指导应用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例,也展现了从应用研究出发,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实例。会议对我室跟踪旱地农业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21日代表团参观了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该所位于印度海得拉巴,创建于1972年。该所主要进行高粱、珍珠粟、鹰嘴豆、木豆和花生的遗传改良;研究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分析半干旱热带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及其它方面的限制因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保护环境,改进食物安全,消灭贫困和保存半干旱热带地区的作物遗传资源。该所的宗旨是:通过国际研究和相关活动,与国家农业研究系统一起,致力于半干旱地区热带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改良,以提高低收入地区人们的营养和福利。

    会议期间,代表团会见了111引智基地海外专家西澳大学Neil Turner院士,Jairo Palta教授,Siddique Kadambot院士等人,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旱地农业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讨论2017年引智基地合作研究计划。
        
                                      代表团成员合影
       
                                    代表团成员与Neil Turner院士交流
       
                                     岳善超博士做学术报告
                 
                            代表团成员参观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