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转载:记“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刘宝元教授

副标题:

时间:2017-02-13  来源:2017-02-13 北师人物 水土保持之点滴文本大小:【 |  | 】  【打印

              

 

虽然艰险四伏,但野外科考工作者从来不曾畏惧,在他们心中,探究真理的热情始终燃烧着。野外考察越是枯燥危险,激情洋溢的年轻人在一起越是会苦中作乐,刘宝元说,大家经常斗嘴,诸如你采的标本不好,是路上的土,没有价值你的也不好,都已经解构,没有代表性了。这种野外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能祛畏除困,更能相互激励促动。 

     30
年寒暑春秋,刘宝元已渐渐青丝成雪,这位当年的青春少年早已成了桃李满园的知名学者。但是,去野外考察、亲自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却经年未变。采访之前,刘宝元刚刚从江西野外考察归来。置身野外并不是因为对野外生活情有独钟,而是他认为这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必由之路。只有踏踏实实地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建立实验模型,坚持不懈的反复尝试总结,才能归纳出自然规律及其在人为因素影响后的状态,进而更好地指导将来的实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刘宝元非常提倡启发联想式教学,他认为很多东西并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启发、帮助下,学生自己得出的结果和结论。 

    
一个稳定宽松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刘宝元说到让学生努力向学,潜心钻研须营造的必要条件。他略带惆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早年在学校因为可以安心上代数课,所以后来几乎没有他解不出的代数题;但后来由于文革的影响,学校再三休课,几何课的学习受到影响,于是几何部分的基础就一直薄弱。因此他再三强调,教学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本就是一个十分缓慢的历史进程,需要稳定的环境,一蹴而就是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的。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踏踏实实,坚持不懈 

    
他强调培养学生逻辑和推导能力的重要性。交谈中,刘宝元提起了1982年自己所作的本科毕业论文。这篇名叫《英国工业革命的驱动力》的地理学文章,从英国地理气候特点的角度诠释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大体上肯定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阐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中的积极方面,认为对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追根溯源。论文独具新意,表现出极强的联想、逻辑与推导能力。说着自己心爱的地理学,笑意又不知不觉爬上了刘宝元的眼角眉梢。  

 

   简介:刘宝元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国家地理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等期刊编委。刘宝元教授长期从事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是国际知名的水土保持界学者,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他开发的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应用于第四次全国水土保持普查,曾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等称号,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