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的多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副标题:

时间:2018-04-18  来源:文本大小:【 |  | 】  【打印

201837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实验室李世清研究员和邓西平研究员参与完成的《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该论文围绕我国农业生产限制因子,提出并建立了与农民一起开展既适合当地情况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立地顶天”的科研思路;创建了以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为核心、以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为主的科研-示范-推广平台,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新型技术应用模式。在过去10年里,共有1152名研究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及13万农业相关企业人员和452个县的2090万农民参与了这一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工作。研究团队在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开展了13123个田间试验,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玉米、水稻和小麦平均产量达到9.548.416.73/公顷,较当地农民习惯增产20.6%18.3-21.8%),更为重要的是氮肥用量降低了14.5%8.5-15.6%)。通过实地测定、模型模拟和生命周期评价,发现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不仅能增产节氮,还能显著降低活性氮的排放强度34.8%22.9-35.4%),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度27.0%18.6-29.1%)。在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从20062015年,绿色增产技术累计推广3770万公顷,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增收节支793亿元。研究表明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可以大面积实现作物增产和环境减排的双赢,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全球可持续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崔振岭教授,张福锁院士为通讯作者。

201841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同期发表了实验室上官周平研究员、杜盛研究员、刘国彬研究员、赵世伟研究员、薛萐副研究员、邓蕾副研究员和张超副研究员分别参与完成的4篇研究论文《Plant diversity enhances productivity and soil carbon storage》、《Carbon pools in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estimates based on an intensive field survey》、《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和《Economics- and policy-driven organic carbon input enhancement dominates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Chinese croplands》。自1970年以来,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国家启动实施了六大生态修复工程,而这些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系统生产力与土壤碳库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围绕森林、灌木地、草地及农地开展了为期多年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库约为89.27 Pg,其中82.9%的碳存储在0-1 m土壤中;此外,研究还明确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高温及干旱会导致森林与灌木地土壤碳库的下降,pH升高同样会导致土壤碳库的下降;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土壤碳汇增加速率为132 Tg C/year,未来10-20年内,我国森林固碳潜力为1.9-3.4 Pg;此外,我国农田土壤碳库也在以140kg C ha-1/year的速率增加。这些研究为改善陆地碳循环模型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新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评估方法体系,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调查了7800个、1200个、4030个、4060个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的采样点,更为精确地估算和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特征,明确了生态保护等政府政策决策要因对于生态固碳的作用,为政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同时充分肯定了我国生态恢复工程在减少CO2排放中的巨大作用。论文第一作者分别为逯非副研究员、唐旭利研究员、陈世苹研究员和赵永存研究员,通讯作者分别为于贵瑞研究员、周国逸研究员、白永飞研究员和史学正研究员。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