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位于祖国的什么位置?具有什么地形特点?过去为什么生态环境那么差?现在为什么会变成绿水青山?黄河流域有多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2020年12月2日,西安高新一中高一60余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作为西安高新一中学生生涯教育实践基地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清教授全程参与并讲解。
在简要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后,同学们观看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以及需要治理的相关视频,了解了水土治理的必要性以及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沙盘前,给同学们讲解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地形地貌、以及黄河流域主要的主要草原区、农业区、支流、地形地貌特征、生态区域划分等生态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学们认真听着有关黄河和黄土高原治理的故事,认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治黄人在黄河和黄土高原治理中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了解到“黄河变清、黄土高原变绿”过程中科学家和科学发挥的重要贡献。
随后为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原理、降雨高度和雨滴的产生方式、拟降雨机产生的降雨与自然降雨特性的区别。王长斌老师按下控制按钮,人工降雨从二十米高的人工模拟装置落入实验土槽中,同学们清楚直观地看到有植被的土壤流出的水清澈,而植被稀少的土壤流出的水浑浊并夹杂着泥沙,发生明显的水土流失,直观的实验使同学们明白了植被建设在减少水土流失中的巨大作用,同学们看到雨滴落下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同学们来到人工模拟干旱大厅,参观了人工气侯室、简易控光室,徐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人工气候室和简易控光室在植物生理生态理论基础调控研究和植物生理生态变化过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并让大家参观了正在进行的植物光照试验。在实验室科研实验大楼,每到一处,同学们围着仪器设备和实验台看来看去,询问实验人员这是什么设备,这个设备能干什么,这些实验有什么作用,实验人员一一认真回答着同学们的询问。
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史展厅,为同学们全面系统的科普了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展示了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同学们在这里也看到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标本,清楚看到了不同地区土壤之间的区别,体会了水土保持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关系。
通过近三个多小时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科技、人文、地理等知识,而且有了更真实的体验,深深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极大地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动力,相信孩子们会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放飞智慧梦想,勇攀科学高峰!
在简要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后,同学们观看了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以及需要治理的相关视频,了解了水土治理的必要性以及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沙盘前,给同学们讲解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地形地貌、以及黄河流域主要的主要草原区、农业区、支流、地形地貌特征、生态区域划分等生态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学们认真听着有关黄河和黄土高原治理的故事,认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治黄人在黄河和黄土高原治理中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了解到“黄河变清、黄土高原变绿”过程中科学家和科学发挥的重要贡献。
随后为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模拟降雨系统的原理、降雨高度和雨滴的产生方式、拟降雨机产生的降雨与自然降雨特性的区别。王长斌老师按下控制按钮,人工降雨从二十米高的人工模拟装置落入实验土槽中,同学们清楚直观地看到有植被的土壤流出的水清澈,而植被稀少的土壤流出的水浑浊并夹杂着泥沙,发生明显的水土流失,直观的实验使同学们明白了植被建设在减少水土流失中的巨大作用,同学们看到雨滴落下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同学们来到人工模拟干旱大厅,参观了人工气侯室、简易控光室,徐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人工气候室和简易控光室在植物生理生态理论基础调控研究和植物生理生态变化过程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并让大家参观了正在进行的植物光照试验。在实验室科研实验大楼,每到一处,同学们围着仪器设备和实验台看来看去,询问实验人员这是什么设备,这个设备能干什么,这些实验有什么作用,实验人员一一认真回答着同学们的询问。
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史展厅,为同学们全面系统的科普了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展示了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同学们在这里也看到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土壤标本,清楚看到了不同地区土壤之间的区别,体会了水土保持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关系。
通过近三个多小时学生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科技、人文、地理等知识,而且有了更真实的体验,深深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极大地激发了探索科学的动力,相信孩子们会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放飞智慧梦想,勇攀科学高峰!
观看退耕还林故事宣传片
李世清教授在讲解黄土高原
李世清教授在讲解黄河流域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