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2日,应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汉明教授一行六位专家到水保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合作交流活动,并考察了实验室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及野外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清教授全程陪同学术交流及考察活动。
7月20日,李世清教授等在重点室与林教授一行进行了深入融洽的交谈,并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和野外基地,听取了有关实验室承担的大豆栽培项目的进展汇报;参观了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模拟干旱大厅等实验室科研平台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7月21-22日,林漢明教授一行在李世清教授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镇原试验站站长张国宏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场站管理中心副主任唐万寿、长武国家试验站副站长朱元俊等人陪同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乾县试验站、长武国家生态试验站,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野外试验站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查看大豆生长情况。
林汉明教授一行对野外试验站科研员和学生们努力工作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赏,表示要进一步强化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要把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更多科研成果在黄土高原推广、示范和应用。
自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108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已在联合申请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如2019年联合申报了中国-中亚农牧交错带盐碱地生态治理、中国中亚盐碱地综合治理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大豆抗旱栽培联合研究;同时根据香港中文大学(CUHK)举办内地及台湾学生暑期研究体验,以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交流合作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营养及生态学博士研究生陈文茜等五名同学赴香港进行为期49天的研究学习和文化体验。
林漢明教授是基因功能的研究专家,在氮代谢和氮信号传导的相关研究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包括 Nature, PNAS, Ann Rev Plant Biol, Plant Cell, Plant J, Plant Physiol等) ,在国际研究中享有极高声誉与地位。在植物分子生物学中,他是全球最早发现植物中含有代谢调控,谷氨酸受体和氮感应蛋白PII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重要的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家族,其中的基因可用于调控氮代谢的源库关系,这些发现并能用于大豆研究。在主持的大豆基因组研究项目资助下,透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揭示了野生及栽培大豆基因组中因人工筛选下所发生的变化,为世界大豆科学研究及育种提供重要的讯息和数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的封面上。
合影留念
座谈及听取大豆种植情况汇报
唐万寿副主任介绍乾县试验站情况
查看乾县试验站大牧草豆生长状况
朱元骏副站长介绍长武站的情况
查看长武试验站苹果幼树与大豆间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