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环境规划和环保技术中心、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土壤学会联合承办的“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福茵长乐国际大酒店成功举办。
350多名来自72家单位的从事土壤物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青年学者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左强教授、任图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雁教授、浙江大学吕军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王根绪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吴劳生教授、中国农科院张斌研究员和西安理工大学王全九教授等。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樊军研究员主持,邵明安院士视频祝贺大会召开,并回顾了中国土壤物理学发展历程,对当前土壤物理领域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勉励科研工作者勇于发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土壤物理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助推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为实现党中央号召的“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青海大学副校长李丽荣教授、青海省环境保护厅监测总站许庆民主任分别致欢迎辞,对出席会议的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李丽荣副校长表示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三江源头,是“中华水塔”,是高寒地区生物资源的宝库,又是西北生态安全的屏障,此次大会在西宁举行对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向大会致欢迎辞,肯定了中国土壤物理学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指出当前国内土壤物理科学理论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技术研发方面尚需不断加强和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科技办主任安韶山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届学术研讨会特邀李小雁教授、王根绪研究员、吴劳生教授、李保国教授、吕军教授、彭新华研究员等6位专家分别作大会报告,报告主题包括发展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寒区水文土壤学地球关键带和生态-冻土耦合过程研究,X射线CT技术在土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灌溉农田盐分淋溶评估和考虑基质负荷的流域养分流失定量溯源等。专题研讨在3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设置6个研讨专题,包括土壤水分循环及其生产力、土壤水分过程及其多尺度模拟、土壤结构及其恢复机制和策略、土壤物理与水土保持、溶质与污染物迁移过程及其模拟和土壤水肥关系及其精准应用技术。经过两天组织有序、紧凑高效、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围绕6个研讨专题有36位专家、30位青年学者和69位在读研究生共做了141场口头报告,另展出8个墙报。研讨不仅包含土壤水分、土壤结构和溶质迁移三大热点研究内容,还包含土壤微生物、土壤生态、土壤养分、水文学和水土保持等其它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研究领域及地理区域十分宽广。尤其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寒区冻融研究和X射线CT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本次研讨会的集中亮相,拓展了土壤物理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研讨会从69个研究生报告中遴选出李祥东等12位优秀研究生报告,以资鼓励。
8月3日下午5点,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本次学术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闭幕式由樊军研究员主持,彭新华研究员作总结发言,并与优秀研究生报告获奖者合影留念。彭新华研究员向与会专家、青年学者和在读研究生代表,向会议组织者、志愿者和赞助商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细致总结和点评,表示本届大会是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并举例表示无论是专家汇报还是研究生提问研讨都体现出了高水准。他还表示,多年来,土壤物理学会一直都扮演着发展中国土壤物理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我国土壤(物理)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号召力,是发展我国土壤物理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力量。最后,他宣布明年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欢迎广大土壤物理科研工作者届时积极参加!
此次研讨会的胜利召开,对明确土壤物理学在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建设以及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了我国土壤物理学研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进跨学科学术交流,加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邵明安院士视频祝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图2 彭新华研究员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土壤物理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图3 李保国教授 作“发展免耕少耕技术 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大会报告
图4 专家与优秀研究生报告获奖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