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成绩,寻找问题,梳理思路,促进发展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纪实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14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和11位委员以及实验室部分固定和客座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水保所所长刘国彬介绍了到会领导与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代表学校致欢迎词。
会议主要目的在于总结成绩,寻找问题,梳理未来发展思路,促进实验室发展。会议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李占斌研究员关于实验室工作报告及4个代表性研究进展报告,与会专家对实验室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认真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2014年在异质景观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过程及模拟、植物抗性分子生物学机制、植被恢复中的土壤有机碳固定、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响应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室主持完成的 “沟壑整治工程优化配置与建造技术” 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成果在黄土高原7省区沟壑治理工程的直接应用中,规划建坝5630余座,新增淤地面积6048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2万km2,综合效益40亿余元,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 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辐射推广36.9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19980万kg,优质牧草48420万kg,经济作物4480万kg,优质林果3600万kg,实现经济效益80551万元;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发表了实验室完成的膜质合成基因OsMGD与抗逆性关系的最新研究结果,实验室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合作完成的“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在《Nature》发表;在生态修复领域,采用碳稳定同位素研究了微生物对不同结构底物的分解利用以及添加底物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揭示了林地开垦后土壤有机碳损失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明确了退耕还林(草)后土壤的固碳速率、潜力及影响土壤碳固持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对预报未来大气变暖对土壤有机碳损失影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部分成果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Global Change Biology》等重要国际期刊物发表;实验室组织编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侵蚀动力过程与调控》、《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产力稳定提升的生物-环境调控》、《侵蚀和干旱逆境下黄土高原水土资源时空过程及调控》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等四部专著系统总结了由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的四个研究团队近5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人才队伍及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梁桂书记、孙其信校长等校领导多次到实验室调研、检查指导,解决实验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实验室发展提供重要组织保障,探索先行先试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水保所与学校林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生命学院共建实验室,水保所和实验室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一所三院”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实质性融入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近五年的发展,实验室科研力量显著加强,研究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固定人员由2010年的55名(其中院士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百人计划8名)名增加到2014年的73名(其中院士2名,千人计划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百人计划13名),40岁以下科研人员由2010年的17人增加到现在的36人,30岁以下年轻科技工作者由2010年的1人增加到现在的14人,人才队伍日趋年轻化,结构不断合理,为实验室今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潜在人才资源储备。
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及水保所支持下,实验室解决国家需求、科技前沿及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提升,科研成果及水平不断增加,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奖1项,参与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在国际期刊年均发表论文100篇左右,2区以上论文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培养博士研究生近100名,已成为国内水土保持研究领域、生态修复研究领域、旱作农业研究领域的重要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通过学术周、学术月、“科学思想与科学实践论坛”等,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做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更加活跃;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有效发挥了国家科研平台的作用。
实验室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工作,在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和实验室文化传播,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室拥有的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及人工模拟干旱大厅不仅是重要研究平台,也是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等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中心”、“陕西省青少年科技示范基地”、“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等,是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普平台;有4所大学将此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是杨凌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问题与不足。与会专家指出,实验室应系统总结集成已有研究成果,回答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及旱作农业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及实践问题,应对该地区在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植被恢复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形成相关模式,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若干重要理论体系,在更高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充分利用黄土高原这一重要“实验室”,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如形成适合于黄土高原及同类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作物生长模型等,深入揭示水土保持、旱作高效农业、植被恢复间的耦合关系,探索三者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贡献;还需进一步强化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提升野外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深化室内与野外台站的融合。
总结成绩,寻找问题,是为了促进发展。继往开来,创新不止,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实验室人坚信,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下,以回答前沿科学问题为动力,以推动学科发展为核心,以解决国家需求为目标,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会发展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