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荣
性别:男
职称:研究员
职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电子邮箱:lxinrong@nwafu.edu.cn
通讯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6号
简历
李新荣,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66年,甘肃省天水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博士生导师。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甘肃省拔尖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获得者。
1995年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Ph.D)。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进修和高访。长期从事干旱区生态学、沙化土地治理及沙漠科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GCB、PNAS、J Appl Ecol、EL、SBB、J Hydrol、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SCI 收录185篇,他引1万余次。第一作者出版《中国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学基础》《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中国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理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7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
工作学习经历
1987年从西北林学院 (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系毕业。
1987年9月-1989年8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在职研究生。
1990年9月-1995年4月,国家教委公派至前苏联/俄罗斯留学,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地植物与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Ph.D)。
1995年7月-1997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副研究员。
1998年-199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1月-2016年7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博士生导师、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主任。
2016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2016-2023)、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主任(2016-2024,7)。
2025年3月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
干旱区恢复生态学与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生态水文学(植被-土壤系统水量平衡与植被对水循环的调控机理)、荒漠植物生态适应对策及隐花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
1. 提出了沙化草地恢复的理论假说和土壤质地决定着植被格局的新观点,认为土壤生境的恢复是生态系统整体性恢复的重要标志,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实践上成为判别沙化土地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1) 提出了干旱沙区生态恢复的理论假说,认为土壤属性的异质性减弱指示生态恢复,以草本为优势的群落替代木本群落,当土壤异质性增强时则退化,以木本为优势的群落替代草本群落;2) 提出沙地土壤水文过程的改变是人工固沙植被发生演替驱动力的观点;3) 修正了植被格局对草地沙化响应的理论模型,认为植被中灌木种的优势度主要取决于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以及一些生命元素的含量和土壤质地一样重要,它们共同决定着草本种在和灌木种共存中的优势度, 提出了“粘粒含量高的土壤有利于支撑草本植被”的观点。为沙化土地治理植物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
2. 揭示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回答了降水小于200mm沙区通过人工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等国家在防沙治沙实践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的沙区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阈值及植被配置,“以水定绿”雨养植被防护体系模式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3. 以荒漠生物土壤结皮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其在温性荒漠生态和水文过程互馈作用及机理,提出了其维系着荒漠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决定着沙地人工植被演替的观点。对结皮演替规律的认知,为甄别干旱区生态退化或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研发了人工结皮接种、扩繁技术体系,野外固沙技术模式,创新了我国沙化土地治理的模式,并在沙化土地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获2008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年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担科研项目
2003.01-2005.12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批准号:9020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 主持,国家级
2005.01-2007.12 腾格里沙漠南缘固定沙丘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萌发和定居的影响(4047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07.01-2009.12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昆虫多样性的影响(4067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07-2009 民勤连古城雨养白刺沙堆生物生态系统建设技术示范(2007BAD46B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主持,国家级
2009.01-2012.12 干旱沙区土壤-植被系统修复的生态水文学机理(408250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09.01-2011.12 全球变暖对荒漠地区隐花植物多样性及其结皮生态功能的影响(308704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10.01-2013.12 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地人工植被水循环的影响”(409306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13.01-2017.08 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调控(2013CB429900),科技部973项目 主持,国家级
2016.01-2020.12 生物土壤结皮对沙区土壤生态水文过程响应与反馈机理研究(415307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主持,国家级
2017.01-2022.12 干旱区生态水文学(41621001),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主持,国家级
2018.07-2021.06 盆地荒漠地下咸水利用与荒漠化治理技术(2018YFC04066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主持,国家级
2021.01-2024.12 生物土壤结皮对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指示作用、机理和应用(32061123006),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间合作研究/NSFC-CONICET 主持,国家级
2022,10-2025,09.中部沙漠补充调查与相关志书编研(2022FY202302),国家基础调查专项
代表论著
学术论著:
1. 李新荣、谭会娟、潘颜霞等编著.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观测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观测方法》2024,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78220-5
2. 李新荣、赵洋、杨昊天、陈琳.《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论与实践》2022,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722-4637-1
3. 李新荣、张志山、刘玉冰、李小军、杨昊天著, 《中国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学基础》2016,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0747-1
4. 李新荣、回嵘、赵洋著, 《中国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生态生理学研究》2016,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46979-0
5. 李新荣著,《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水文学研究》2012,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33912-3
6. 李新荣、李小军、刘光秀编著,《中国寒旱区荒漠植物图鉴》2011,北京: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3854-9
7. 李新荣、金炯编著,《中国沙漠治理与研究50年》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 ISBN 7-5027-6315-5
发明专利:
1. 李新荣、赵洋、张志山、贾荣亮. 一种区分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呼吸的方法.发明专利 (ZL2015107302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 李新荣、张志山. 一种干旱沙区固沙植物栽植方法.发明专利 (ZL201510280853.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3. 王增如、李新荣、杨昊天、高艳红. 野外全自动增减雨装置. 发明专利 (ZL201510186556.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4. 赵洋、李新荣、贾荣亮. 一种生物土壤结皮藻类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发明专利(ZL20151047324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5. 王增如、李新荣、刘立超、高艳红、杨昊天. 一种基于箱式法和考虑降水影响地干旱区碳通量估算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610117048.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6. 贾荣亮、李新荣、藤嘉玲、赵洋. 2020. 一种提高人工培育藓类结皮抗旱能力的方法. 发明专利 (ZL20161119183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7. 贾荣亮,李新荣,高艳红等,2020,一种提高人工培育藓类结皮抗高温能力的方法,发明专利 (ZL20181141298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8. 何明珠, 张克存,李新荣,张志山,安志山. 2022. 一种荒漠戈壁区综合治沙方法. 发明专利(ZL20211001913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证书号: 5353443.
9. 高艳红, 贾荣亮, 李新荣, 杨昊天, 万雨晨, 贾鸿飞, 赵芸, 李宜轩. 2024. 一种干旱区快速固沙的生物结皮丸粒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ZL 2022 1 169766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证书号: 7379316.
获奖及荣誉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沙产业贡献奖
2003年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工作者
2008年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
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奖章
2010年中国沙漠科学优秀中青年奖
201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甘肃省优秀专家
2014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
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2018年中国科学院“新时代科技报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
2020年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推进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
2022年宁夏“塞上英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