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合作完成的“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在《Nature》发表
9月4日,国际顶级刊物《自然》(Nature)发表研究论文《以更低的环境代价获得更高的作物产量》(Producing more grain with lower environmental costs)。这一成果由全国18个单位的33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通过大量田间试验数据,探索如何在持续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新平教授、崔振岭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张福锁教授为通讯作者;我室邓西平研究员、李世清教授参与该项研究,主要承担了西北小麦、玉米的田间试验研究工作。
该论文是国内首次多学科开展协同创新、并用大量试验数据发表的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成果。
课题组基于作物生态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原理,建立了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的理论与技术。过去五年内,课题组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实施了共计153个点/年的田间试验,以大样本的田间实证研究来回答我国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及资源环境代价。研究发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使水稻、小麦、玉米单产平均分别达到8.5、8.9、14.2吨/公顷,实现了最高产量的97-99%,这一产量水平与国际上当前生产水平最高的区域相当。研究证明,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在大幅度增产的同时,能够大幅提高氮肥效率。课题组通过Mata Analysis建立了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等三大粮食作物活性氮损失的定量模型和生命周期循环(LCA)分析方法,分析表明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的环境代价大幅度降低。
专家分析,到2030年,我国农业只要在保持2012年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实现这一产量水平的80%,就不仅能保证直接的口粮消费、而且保证不断增长的饲料粮需求。同时可减少活性氮损失3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1%。
CopyRight202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地址:陕西杨凌西农路26号 邮编: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联系电话: +86-029-87012884 传真: +86-029-87016082